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局属各医防单位,各个体医疗机构:
现将《曲江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如有疑问,请径向区卫计局疾病预防控制股反映。
韶关市曲江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7年6月19日
曲江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为建立健全适应我区社会经济水平的慢性病防控体系,有效地监测我区居民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死亡、生存状态等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评价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通过监测医疗卫生机构所收集心脑血管病例,建立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系统,掌握我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人群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对策、开展防控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现与报告途径
(一)各类医疗机构;
(二)各类医疗保险机构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全民
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三)死亡医学证明书。
三、登记报告病种
(一)脑卒中
1.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引起;(2)血管
畸形;(3)颅内异常血管网症;(4)其他;(5)原因未明。
2.脑内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2)继发于梗死的出血;(3)肿瘤性出血;(4)血液病引起;(5)淀粉样脑血管病;(6)动脉炎引起;(7)药物引起;(8)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9)其他;(10)原因未明。
3.其他非创伤性颅内出血。
4.脑梗死。(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2)脑栓塞;(3)腔隙性梗塞;(4)颅内异常血管网症;(5)出血性梗塞;(6)无症状性梗塞;(7)其他;(8)原因未明。
5.脑卒中,未特指为出血或梗死。
(二)冠心病
1.急性心肌梗死。(1)前壁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2)下壁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3)其他部位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4)未特指部位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5)急性心膜下心肌梗死;(6)未特指的急性心肌梗死。
2.心源性猝死。
四、监测对象
在曲江区辖区内医疗机构诊断为本方案报告范围的新发病人、死亡病人。
五、监测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曲江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为监测单位,包括区级综合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个体诊所,执行执业的所有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为责任报告人。
六、监测要求
(一)在各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病房等就诊发现的,经临床或病理、心电图、X线、CT检查,首次确诊的新发病例、死亡病例(心脑血管疾病名称尽可能诊断详细准确),均应填写《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
(二)脑卒中及急性心肌梗死首次发病28天内按照《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进行报告和登记,28天内如有第二次急性发作则不作登记;如28天后有急性发作则按另一病例登记报告;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后遗症(一年或以上)不用填写报告卡。
(三)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应按所患之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四)发病报告卡填写应完整、字迹清楚,不得缺项、漏项,杜绝出现逻辑错误。
(五)如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应由报告医生及时订正,重新填写报告卡,按新的诊断另行报出。
(六)危险因素及病史:首诊医生在诊疗活动期间应详细询问病人病史与危险因素,报告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卡危险因素及病史不得有缺漏项。
(七)临床医生应熟练地掌握好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准确地报告心脑血管详细疾病名称。
七、报告程序
(一)医疗机构登记报告程序
1.二级以上医疗单位门诊、病房医生,对当天确诊的新发病
例、死亡病例,应及时填写《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死亡报告卡。
2.各单位要设专人负责全院发病、死亡报告卡的收集、编号、审核(包括查重、查漏),并将卡片登记到《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新发病例登记册》或《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登记册》,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的发病、死亡报告卡报 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报告程序
1.村卫生室。每个村的乡村医生负责收集本村的新发病例,
于次月的5号前将发病报告卡上报当地镇卫生院。乡村医生提供该村居民在卫生站就诊的病例,或在家死亡个案线索,并协助上级单位需要核实的病例,补充和更正发病报告卡上的某些项目,如姓名、住址、出生日期、死亡日期等。
2.镇卫生院。各单位要指定一名防保科医生,负责收集本镇各村(居委会)上报的以及本卫生院填写的发病、死亡报告卡,经审核、剔除重卡后分别登记在《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新发病例登记册》、《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登记册》上,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的发病、死亡报告卡报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个体诊所
对当天确诊的新发病例、死亡病例,应及时填写《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死亡报告卡,并将卡片登记到《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新发病例登记册》或《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登记册》,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的发病、死亡报告卡报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审核各医疗单位上报的发病、死亡报告卡,分类汇总,剔除重卡,用统一的软件输入计算机。
2.于次年2月份撰写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并报区卫计局。
(五)死亡补报病例
1.各级医疗机构在收集、审核《死亡医学证明书》时,发现因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死亡的病例应及时核对《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新发病例登记册》,发现未报病例应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分别补填发病报告卡和死亡报告卡。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每半年与死因监测系统、新农合、 城镇/职工医保中心进行核对,发现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或死亡病例未填写发病报告卡、死亡报告卡后,应通知户籍所在地的镇卫生院进行随访。若为需要登记报告的病例,由镇卫生院补填相应的发病报告卡、死亡报告卡,并及时登记到《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新发病例登记册》和《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登记册》。
(六)随访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组织各镇(社区)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对各村(居)委会的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1次随访,掌握病例的生存情况和生活质量等信息,随访时发现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应及时填写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报告卡,登记在《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登记册》内。
八、质量控制
(一)登记报告工作检查。各级医疗机构每季度开展一次院内报告工作自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病例报告工作的督导、考核与评估。
(二)业务技术指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登记报告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按照实际工作需要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漏报调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随机抽取2家以上医疗机构对上一年的报告情况进行一次漏报调查。
(四)报告卡质量审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机构上报的发病、死亡报告卡审核,剔除非本区户口的卡片,对于存在缺项、错项和填写不完整等问题的卡片退回填报单位重新核实填写。对于无法确定是否重复的可疑卡片(如虽然姓名不同,但地址、诊断日期均相同)则转给镇卫生院,防保医生通过上门或根据卡片提供的电话进行核实。
九、组织实施
(一)监测工作在区卫计局领导下,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二)区卫计局将病例监测工作纳入卫生工作考核内容,定期对医疗机构病例登记报告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进行通报。
(三)各医疗机构由一名业务院长分管并协调单位内的病例报告工作,指定相应的责任科室负责执行。
(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定专人专门负责该项工作;每年对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技术培训。
(五)二级以上医疗单位对院内临床医生进行相应培训;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院内临床医生和辖区内的乡村医生进行登记报告工作培训。
附件: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
附件
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
基本信息 | |||
门诊号□□□□□□ | 住院号□□□□□□ | ||
姓名:____________ | 身份证号:□□□□□□□□□□□□□□□□□□ | ||
性别:男□女□ | 出生日期:□□□□年□□月□□日 | ||
民族:____________ | 职业: _______________ | ||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 | |||
户籍地址:_____省_____市(县)_____街道(乡)_____居委会(村)_____号 | |||
现住地址:_____省_____市(县)_____街道(乡)_____居委会(村)_____号 | |||
疾病信息 | ICD编码:□□□□ | ||
疾病诊断: 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未分类脑卒中□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 | |||
诊断依据(可多选) 临床症状:□心电图□血管造影□CT□磁共振□体格检查 □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 | |||
确诊时间:□□□□年□□月□□日 | |||
是否首次发病:是□否□ | |||
确诊单位:□1)省级医院 2)市级医院 3)县级医院 4)乡镇级医院 5)其他9)不详 | |||
转归:□ 1)治愈 2)好转 3)未愈 4)死亡 5)其他 | |||
死亡时间:□□□□年□□月□□日(仅当转归为4时填写) | |||
报卡单位:______________ | 报卡医师: | ||
报告日期:□□□□年□□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