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坝人遗址公园
  • 白土稻田
  • 禅宗祖庭南华禅寺
  • 城东之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白土概况

发布日期:2023-04-20 09:36:32 来源:本网
打印

白土概况

白土镇位于韶关市曲江区西南部,地势为“天鹅形”丘陵坡地,境内多白泥(高岭土)得名。白土镇东与马坝镇隔北江相望,南与樟市镇毗邻,西与武江区龙归镇接界,北与浈江区乐园镇、武江区西联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139.0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约2.6万人,常住人口约1.47万人,外来人口约3300人。白土镇人民政府驻市场街1号,辖内有白土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和大村、河边、横村、界滩、龙皇洞、孟洲坝、上乡、苏拱、下乡、由坪、中乡11个村民委员会。境内矿产有煤矿、铁矿、稀土、钨矿、河沙、石灰石等,特产有远销珠三角的白土月饼,以及远近驰名的由坪腐竹、龙皇洞沙田柚等,另外淮山、茨菇、莲藕、香芋等土特产也在不断蓬勃发展。

白土镇最早建于宋代,设白土墟,清代白土分上下两墟,民国时期设白土乡,先后属七区、五区、二区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属龙归区,1957年2月设白土区,1958年5月复归龙归乡,1961年6月改为白土公社,1983年11月改社建区,1986年12月撤区建镇,2001年12月,与白沙镇合并为白土镇。

白土镇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650毫米,地形西高东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境内交通便利,武广高速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经此,广乐高速公路在镇内设有出入口,铜鼓大道贯穿镇内河边、孟洲坝等村,北江自北向南沿白土镇东侧流过,南河水、北江河在境内汇合。另外,白土镇历来是北江上游主要交通中转站,清代已有8个水运码头,为北江沿线码头最多的地方。

白土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属革命老区,有40多处古建筑、古码头。历史名胜有宋代阴阳墟遗址、苏拱门楼等,还有曲江名胜二十四景之一的“白沙烟艇”。白土老街是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界滩村古樟树是韶关市“十大樟树王”之一。

其中,白土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约14.7公顷,是现存完整的北江上游明清圩镇与客家多姓村落相结合的聚落体。现街区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不可移动文物5处,历史建筑37处,历史环境要素42处。目前街区内尚存18个“祠宅合一”的厅堂建筑,这些厅堂建筑包含客家民居的两个生活机能系统(分别为宗法礼制的厅堂系统、家庭生活的居住系统),展现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和聚族而居的生活场景。历史建筑主要包括河边街建筑群、市场街骑楼建筑群、中大街骑楼建筑群等,这些檐廊式建筑与骑楼式建筑多为窄面宽大进深的平面形制,沿街为商店,里间为仓库、作坊、居住混合的格局,反映了明清时期白土墟商贸活动的繁荣昌盛和商贸文化的兴旺发展。2017年,经韶关市规委会审议通过的《白土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划定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约5.57公顷,建设控制地带约9.13公顷,环境协调区约19.67公顷。曲江区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编制《韶关市白土镇历史文化街区整饰方案(2021)》,计划分三年对白土镇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主要是以田村市江、以水兴市、聚族而居为整饰修缮思路,将明清圩镇与客家村落结合的水运古道文化路径一一串联,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打造北江码头寻踪、北江龙渔笛风貌、客家村落一窥三大文化主题区,将市场街骑楼街、市场街供销社、市场街中大街交叉口东北建筑、文庐、忠字楼、关帝楼码头、河边街、衡昌码头、公昌码头、金竹园、旧粮所、旧碾米厂、虎鞭塔遗址、上门楼、岑氏厅(北)、岑氏厅(南)、下门楼、岑屋门楼等18处历史要素作为文化展示点,整饰修缮河边街、忠字楼、永芳里、岑屋门楼、市场街5处重要节点。通过深入挖掘白土镇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线索、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街巷的总体风貌和格局的基础上整饰修缮,实现优秀历史建筑和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