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3日在韶关市曲江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3日在韶关市曲江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韶关市曲江区人民政府代区长范国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考验异常严峻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凝心聚力谋发展,攻坚克难求突破,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基本完成了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经受新考验
一年来,我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力促经济企稳回升。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3.1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3.37亿元,比增6.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2.06亿元,比增10.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7.71亿元,比增6.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5亿元,比增15.3%。工业经济相对保持较快增长,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7.28亿元,比增10.1%。区属规上企业由2011年的45家增加到50家,实现增加值18.81亿元,比增24.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开发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理顺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激发了开发区的发展活力,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6.91亿元,比增35%,创税1.78亿元,比增31.8%,本级财政分成4747万元,各项数据增长名列莞韶园各片区首位。全年签订招商引资合同30宗,合同投资总额96.2亿元,比增15%;合同利用外资预计完成3950万美元,比增32.28%。外贸出口预计完成1.13亿美元。民营企业经济发展迅猛,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纳税总额达3.69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40.73%。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08亿元,比增7.0%,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通过省的考核验收。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1.99亿元,比增12.5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6亿元,比增13.2%;接待游客33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75亿元,分别比增12.05%和18.82%;商品房销售额14.77亿元,比增23.0%。全区各项存款余额9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各项贷款余额34.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控制指标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狠抓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莞韶华南钢铁深加工科技产业园启动暨2012曲江经贸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签约项目19个,动工项目25个,投产项目8个,投资总额达190亿元。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的支持,全年批复、核准、备案项目132宗。以“百项工程兴韶关”为契机,大力实施“五项”提升工程,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重点项目25项,储备重点项目8项。列入省、市重点项目3个,15个项目已上报省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总投资2.22亿元。完成重点项目投资额65.7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2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完成1091万美元。全力破解用地瓶颈,全年报批土地 349.48亩,省人民政府批复用地2567.98亩,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500亩, 3717.61亩补充耕地项目通过了省验收。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广乐高速公路、韶电“上大压小”2×60万千瓦机组、G106线改道工程、大宝山铜硫矿开发、韶钢技改、韶关锦绣南华城大森林温泉世界旅游度假村、大南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台湾水泥、莞韶华南钢铁深加工科技产业园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三、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府前路CBD中心、御湖山花园等“三旧”改造项目有效推进,城北新城、府前西路、源河鸿景、半山豪苑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演山水厂扩建、十六冶供水工程、环城供水管敷设、马坝大道改造、韶关客运南站和城西市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城区街道维修工程和乡村“清洁美”工程,加强了城乡环境整治,城区街道清扫保洁实行了市场化运作。新建了一批亮化、绿化、净化和美化工程,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承载力明显增强。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了农村公路硬底化51公里,建成了C091线梅花寨桥和C107线浴塘曹溪桥,交通服务均等化建设任务完成了三个100%;新增了三条连接市区的公交线路,购置更新了30辆LNG新能源公交车辆和66辆城乡公交车。加大水利建设力度,推进了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及山洪灾害防治等一批水利项目建设,完成了枫湾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改造建设了2个名村5个示范村,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宗,解决了近2万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分区发展战略,区域主体功能不断凸显,产业特色更加鲜明,镇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四、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
高度关注民生民利。全年投入民生资金6.51亿元(含中央和省、市下拨),占财政总支出的65%。重视就业工作,稳定就业形势,新增就业3757人,实现再就业2806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12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万元,发放社保、岗位等各类就业优惠政策补贴共438万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被评为“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有47263人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2378人参加了工伤保险,15128人参加了失业保险,9963人参加了生育保险,32039人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全区有 49851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90586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64137人参加了新农合,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大社会救助和医疗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五保”生活补贴标准,全区发放“五保”供养经费219.8万元,发放低保资金1540.42万元,实现了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区发放优抚金680.5万元,对全区80岁以上的困难高龄老人发放了津贴。建设保障性住房571,其中,廉租房64套,城市棚户区改造507套。上伙张棚户区进入附属工程建设阶段,城北棚户区、城北廉租房改造均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114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00元,增长15%。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实效,全区10个省核定贫困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7760元,比帮扶前增收6136元;10个省核定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了5万元,平均达6.95万元。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依法治区工作有效推进,普法、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工作扎实开展。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网络问政和民声热线工作,大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严密防范和依法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工作,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有效提升。积极探索创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行为。“三打两建”行动取得实效,并顺利通过省的考核,社会诚信和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综合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影响公众安全感的“两抢”案件明显减少,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五、社会事业获得新发展
扎实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全年投入教育创强资金3000万元,大塘、罗坑、枫湾、樟市、乌石等镇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我区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区。普通高考再创佳绩,全区2065名普通类考生,本科上线513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指标任务。学前教育不断发展,九个镇都建立了1所示范性公办幼儿园。重视人口计生工作,建成了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大楼,完善了人口计生软硬件设施,强化了人口计生工作管理。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开展,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健全,城乡健身场所不断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稳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实施,基层综改各项机制进一步完善,卫生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新农合政策惠民更加广泛,全区补偿123307人次,补偿支付新农合基金3664.75万元。完成了韶钢集团社会职能移交我区管理工作,并健全了机构设置。扎实开展环保责任考核和污染整治,建成了曲江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取得实效。曲江区环保分局被评为“广东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封山育林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稳步实施,森林生态区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省、市共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工程有效推进,成功创建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成为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两建”试点区。严厉打击非法采矿及违法占地行为,保护国土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机工作实现新突破,我区被列为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工作不断加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广电、工商、审计、统计、粮食、物价、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残联、区志、气象、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政府建设呈现新成效
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意见。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9件,政协提案49件,办复率100%。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建立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推进行政复议、应诉和调解工作,有效化解行政争议。扎实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和纠风工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立健全区政府工作制度,坚持实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政府法制工作取得新进展,决策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稳步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全年节省财政资金6100万元。机关作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中心办证大厅功能日趋完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扎实推进绩效考评、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勤政廉政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切实加大税费征管执法力度,税源、费源管理更加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运转顺利,进一步扩大了信用报告和机构信用代码证应用范围。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效能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区人民,向驻区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驻区企业和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在曲江投资置业的企业家,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曲江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基础不够牢固,经济回升后劲不足;二是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开源节流举措有待进一步强化;三是支柱产业缺乏,产业集聚度不高;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基础急待进一步夯实;五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比较繁重,社会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加以克服和改进。
2013年主要工作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励精图治,赢得主动,努力实现新一轮惠及全区人民的大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工作部署,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韶关重要经济增长极和韶关新城区的总体目标,以“五项”提升工程为载体,着力加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分区发展、绿色宜居、扩容提质、对接韶关、民生改善和政府服务,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6%以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量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一、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我们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发展、没有好项目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理念,全力主攻重点项目,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精心谋划项目。立足我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产业导向和市场投资需求。充分利用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国内外产业转移承接的机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电子电器、水泥、钢铁、电力、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全力推进莞韶华南钢铁深加工产业链和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项目储备库,着力提高项目对优质资本的吸引力和对优势资源的聚合力。
全力争抢项目。紧紧抓住中央财政加大对新兴产业、农田水利、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支持的难得机遇,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政策支持。继续强攻项目引进,全力捕捉项目信息,实行引进项目奖励政策。重点瞄准国内重点产业聚集区,通过举办产业推介会、发布大型招商广告、设立招商办事处等方式,积极主动争取大项目好项目,全面提高项目引进的实效性。
强力推进项目。继续落实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挂点推进机制,落实项目定期公示、汇报、挂牌督办责任制度,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大力实施补充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努力实现占补平衡。加快项目用地的报批、征用和平整,依法清理闲置土地,确保引进项目快速落地。进一步拓宽企业招工渠道,保证企业用工。加大发展环境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包强揽、非法阻工等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建立健全项目招投标、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每项工程都成为精品工程、阳光工程、廉洁工程。破解资金要素难题,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推行BT、BOT等项目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二、突出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加快推进“两园”建设。曲江经济开发区和莞韶华南钢铁深加工科技产业园是我区新型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加快推进莞韶华南钢铁深加工科技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千方百计破解征地拆迁和融资难题,切实做好项目引进、落地投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调整曲江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园区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保障园区优质项目用地需求。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加快培育“三上企业”,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用地、融资、用工等问题,力促有条件的企业上“三上”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以上企业的总量,以新增规模企业拉动经济增长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整合招商资源,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抓好招商质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注重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为全区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注入活力。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大力引进一批符合规划和布局的项目。依托宝钢优质钢资源,大力引进一批上下游产业企业,延长钢铁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产业项目。鼓励技术创新,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完善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节能审查评估,将企业能耗与效益进行挂钩,实行逐月调度。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污染源预警监管,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建筑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推进全社会节能。万元GDP能耗、污染物减排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市下达的任务内,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三、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培育农业龙头产业。以粤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拉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曲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联益米业、华农温氏、智成食品、雪花岩茶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服务活动,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上新项目、创新产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发展生态产品。
力促农民增产增收。稳定农产品价格,加大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模式,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性质的经营合作社,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积极争取农机购机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巩固提高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果,继续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农村困难家庭生活水平。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以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 “大清洁、乡村美”工程,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抓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完成3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灌区改造项目,推进南水河、马坝河、樟市河治理工程建设加快以农田水利、饮水安全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强化城乡规划的前瞻性、综合性、调控性作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努力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加快城乡规划。以建设扩容提质先行区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在完成城区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加快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规划的编制,优化发展布局。牢固树立分区发展理念,深化和提升分区发展战略。按照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将马坝、大塘两镇定为优化发展区;将白土、沙溪、乌石三镇定为重点发展区;将小坑、枫湾、罗坑、樟市四镇定为生态发展区,制定配套政策,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全力打造三大主体功能区。
加强城市管理。严格执行城市规划,依法清理整顿违法用地、违章建筑,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广告招贴、市场摊点、交通秩序的监管,维护好整洁有序的市容市貌。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强化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健全科学规范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加强“三化”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必须优先考虑“三化”工程。大力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五小”、“六乱”行业。加强市民意识和道德教育,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提升城区文明程度。
加强城乡基础建设。大力实施对接韶关、融入中心各项工程,加快推进同城一体化进程。重点实施广韶公路韶冶至转溪路段改造、白土至西联高铁站公路建设、韶钢至莲花山公路扩建、韶关学院至大塘公路建设改造、城区至市新行政区环城快速干线等工程加快推进G106改线、S248线改造及广乐高速等重点道路建设。大力推进X315和X317线改造工程,启动X312线、S253线和S251线路面大修工程,启动建设城区江畔桥。加快城北、府前中路、城西和上门村等旧城改造项目建设。完成曲江数字城市建设,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工作,提升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完成3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和产值比重,加快建立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依托南华禅寺、马坝人遗址,大力推进大南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曹溪温泉度假村、韶关锦绣南华城大森林温泉世界旅游度假村、枫湾温泉度假村等旅游项目,积极打造集禅宗文化展示、传统文化交流、禅养静修养生、温泉度假游乐、特色会议、森林旅游、风情酒店、休闲运动、农家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促进文化、科技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创A级景区、评星级饭店工作,推动住宿、餐饮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切实做好2013年六祖涅槃1300周年纪念活动,提升曲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巩固提升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创文活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点建设。做好文化资源的挖掘、包装和推介工作,加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现代服务业投入,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扶持创业企业初期发展。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商贸、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抓好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文化休闲、养生旅游、社区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房地产交易、登记和廉租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六、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我们要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克服各种困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全力保障民生。扩大就业,稳定就业形势,加强权益维护,促进劳动关系稳定。加快非公企业员工和自由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步伐,全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的水平。继续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实施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城镇参保人员免费体检。完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设施,引进民间资本建设养老机构。加强敬老院建设和管理,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
  积极推进社会事业。继续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巩固教育创强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优质发展,着力打造普通高中教育品牌。做大做强职业学校,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完善各类健身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大力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启用区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和沙溪、小坑卫生院业务大楼,建设马坝卫生院和白土卫生院,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网底服务功能。加快区武装部新营院建设。启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重点抓好人口计生创“国优”、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治理、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工作。继续推进封山育林、生态景观林带和碳汇林建设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厉打击私挖乱采矿产行为,加强生态修复,大力整治养殖污染。
全力维护安全稳定。坚持依法治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认真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加强行政复议、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深入推进创建平安曲江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不发生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巩固提高“三打两建”工作成果,继续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积极创建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区,加快建设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大力实施“质量兴区”战略,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工商、物价等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公平。
七、突出执政为民,凝聚强大的发展合力
在新形势新任务下,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政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改革体制机制,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努力建设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实施“人才兴业”计划,公开招录45名“村官”充实到农村基层一线,加强农村“两委”建设。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将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招标采购中心、国土资源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和房地产交易所整合起来,组建韶关市曲江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加快建立健全预算公开机制,加强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提高预算规范性,增强预算透明度。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继续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配套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实现统筹安排和集中使用。加快财政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体制。积极培育新兴财源,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税源稳定、接替有序的财源体系。积极主动做好取消县级财政体制的应对工作,确保区级财政正常运作。进一步完善税收协控联管机制体制,强化部门控税责任,坚决杜绝税收流失。加大纳税稽查和纳税评估力度,做到应收尽收。配合分区发展战略,建立镇级财政激励机制,创新绩效评估和政绩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镇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用到正途上,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增强政府部门执行力。强化担当意识,以真抓实干的作风、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决定的事情、部署的工作坚决一抓到底,切实抓出成效。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将各项工作量化、具体化,层层分解,明确标准和时限,做到人人明责任,事事求实效。强化效率意识,创新行政审批管理,全面实行并联审批和“一站式”服务,推进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行政审批股室集中,审批股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逐步建成各镇便民服务中心,打造管理规范、功能完备、办事公开、信息共享、运行高效的区、镇综合政务服务体系。
坚持依法从严治政。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加强与区政协的联系。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健全民主决策机制,规范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坚持集体决策制度。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财政评估机制,切实加强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土地招拍挂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管,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扎实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和纠风工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提高行政机关工作透明度。加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对行政审批环节全程监督。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规范权力的监管和制约。
各位代表,曲江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担负起加快发展的责任和重托,激发起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勇气,释放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智慧,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稳中求进,难中取胜,全力作为,奋力拼搏,为建设韶关重要经济增长极、韶关新城区和绿色宜居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微博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