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22日在韶关市曲江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区长  阙定胜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十五”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发展是第一要务,团结和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抢抓机遇,端正了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理清了经济发展思路,抓住了经济发展“牛鼻子”,大力实施“三四六八”发展战略,突显了经济发展成效,走出了财政困境,圆满完成了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2005年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我区“十一五”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区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区属生产总值增长加速,态势良好。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和新的核算方法,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5.5亿元(区属部分,下同),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规划目标,增长12.4%;年均递增11.7%,比“九五”时期高2.4个百分点。人均GDP达10599元,年均递增11.9%。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成绩斐然。2005年,尽管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约,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近几年大幅攀升的基础上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区属部分,下同)14.82亿元,比增20%。“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46.95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26.2%,比“九五”时期高19.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财税金融总量再创新高。2005年,我们克服了煤矿整顿关闭、韶关发电厂税收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区完成税收总收入5.5亿元,其中,国税收入3.43亿元、地税收入2.04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9亿元、比增12.5%,与2000年相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净增1.12亿元(剔除虚增数),年均递增17.6%。财政消除了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已经步入稳健运行轨道。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9亿元、比增21.2%各项贷款余额14.2亿元,比增13.9%。与2000年相比,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总量净增18.83亿元,年均递增10.2%

二、“三大战略”实施得力,“三大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招商引资喜获丰收,外源型经济创佳绩。2005年,我们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项目用地手续,继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区新签招商引资项目89宗,合同利用资金10.46亿元,其中投资额超千万元的14宗;新旧项目实际到位资金9.38亿元。利用外资成绩突出,合同利用外资5021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2004万美元,名列全市前茅,首次获得省政府的奖励。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完成出口贸易额1884万美元,扭转了多年来的被动局面。“十五”期间,全区签订招商引资项目536宗,合同利用资金60.01亿元人民币,实际到位资金44.04亿元人民币。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有95宗,超亿元项目9宗。

民营企业发展加快,内源型经济显活力。“十五”期间,我们认真落实上级政府和区委关于鼓励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效推动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全区新登记个体工商户925户、注册资金合计2370万元,私营企业57家、注册资金合计4267万元。民营企业发展到645家,注册资金13.8亿元。民营企业缴纳税收逐年上升,2005年缴纳各种税收2.5亿元,比增15.7%;纳税大户稳步增加,年纳税额50万元至100万元以下的 12户,100万元至1000万元以下的20户,1000万元以上的2户,其中一户高达5000万元。

马坝城区呈现新面貌,城市经济增效益。“十五”期间,新建了城南小学、曲江中学、曲江剧院,城南文化城初具规模;高起点建设了江畔花园等18个文明住宅小区,商住开发总面积90余万平方米;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聚集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7.5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8.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8.8万人增加到11万人。2005年,江畔花园(二期)、源河豪苑相继竣工,商品房市场保持良好势头,销售面积40.6万平方米、销售额3.8亿元,分别比增129.4%和144.9%。征收建安税2720万元、不动产销售税1131万元,分别是2000年的3.8倍和9.6倍。

三、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新成效

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型工业迅速发展。2005年区属工业完成总产值15.2亿元、比增2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8亿元、比增50.6%。工业增加值达到4.9亿元,与2000年相比,净增2.9亿元,年均增长22.5%。“十五”期间,韶关电厂11号机组、蒙里电站,以及依托中省企业发展的钢材、矿产品和化工企业的先后建成投产,壮大了我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工业园区30多个企业的相继落户或投产,促进了我区电子、饮料、生物、服装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的兴起,加快了我区新型工业的发展步伐。

消费市场保持旺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十五”期间,区位优势和驻区中省企业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发挥,旅游、交通运输、物流、商贸、信息等行业取得较大发展。2005年全区接待游客人数1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637万元,分别比增1.7%和9.3%,比2000年分别增长22.4%和90.7%。交通运输业总收入36245万元,年均递增11.1%;邮电业务总量14800万元,年均递增10.4%;通信收入11600万元,年均递增20.9%。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1亿元、比增13.5%,年均增长11.3%。

二三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区属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比例(含韶关电厂)由2000年的28.0:34.7:37.3调整为20.6∶38.7∶40.7。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继续增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四、“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经济获得新发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和灾后复产工作,战胜了局部自然灾害和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旱情,有效预防了禽流感和猪链球菌等疫情蔓延,赢得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

坚持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亿元、比增4.5%,五年年均递增4%。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全区减免农业税达173万元;认真落实粮食直补政策,补贴种粮大户面积6246亩,落实补助金额120万元。“十五”期间,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加大,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以优质稻、蔬菜、沙田柚为主的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农业优势产区;以生猪和三鸟为主的畜禽生产稳中有增,水产养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种养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作物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54:46调整为35:65。

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农业招商项目共7宗,到位资金6900万元。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在大塘、枫湾、樟市等镇建立了养殖基地,预计投资1.1亿元。“十五”期间,全区引进农业招商项目59宗,到位资金13013万元,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生产名牌产品“白马牌”油粘的联益马坝油粘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优质米生产基地,以绿怡果园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沙田柚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以及樟市、大塘两个镇连片开发、实行标准化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成效显著。

努力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农业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全区建新村47条,农房改造总户数1556户;投入118万元,支持建成沼气池3150个;实施农村公路硬底化项目45个,共152.7公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取得新的成绩,覆盖率为64.4%,受益人数达4674人次;投资480万元,实施了22宗农村饮水工程,受益人数1.07万人;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94人。“十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投资877万元,完成了11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入720万元,支持建成文明新村163条,农房改造总户数7547户;投入4345万元,建设乡村公路310公里,80%的行政村实现了公路硬底化;投入1582万元,79%的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光纤联网;投入1.7亿元,完成了三期农村电网改造;建立健全了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网络。所有这些工程的铺开或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全区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环境

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夯实了城市经济发展基础。2005年,苍村水库主体工程胜利竣工,城区电网改造、天然气站、演山新水厂、供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厂、集污管和垃圾中转站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十五”期间,是城区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网架建设力度最大、取得成就最显著的一个时期。完成了马坝河城市防洪堤工程;新开通和改造环城及城区道路近30条,总里程达24公里;重建了明珠桥;兴建了马鞍山登山门及文化广场公园;城区亮化、美化、净化工程,“一河两岸”整治改造工程和城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初显成效。所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大了城市框架,增强了城区公共配套能力,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进一步夯实了城市经济发展基础。

交通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凸显了区位优势。2005年,武广铁路快速客运专线工程正式启动;国道106线茨菇塘至南华寺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省道253和251线曲江段改造工程、区道315线马坝至大塘改造工程相继竣工,区通镇公路硬底化全面完成。“十五”期间是我区公路建设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全区新、改建国道和省道60公里,新、改建区、乡道325公里,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463公里,从而使公路交通从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成功过渡到基本适应经济发展。随着京珠高速公路的全面通车和武广快速客运专线的建设,我区作为韶关南大门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成为我市最具竞争力的招商载体。工业园区自2001年底创建以来,开发建设进展顺利,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先后完成了马坝城区至园区12公里长的供水工程、110kV变电站和园区主干道的铺设,切实保障了园区企业路网、管网(水管、排污管)、电网、通讯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五通”。优越的区位和良好的环境相得益彰,使工业园发展成为我市最具竞争力的招商载体。

六、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

教育工作全面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初显成效。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和提高,率先在全市实现“普九”达标。五年教育累计投入3.2亿元,新建了城南小学和曲江中学,改造中小学35所,新增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教育布局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81所小学高年级的撤并和26所老区学校的改造工作,逐步构建起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和职业教育四个层次的优质学校格局。区职校晋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中。普通高考连年取得好成绩,稳居全市前列。

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加快发展广场文化,新建了曲江剧院,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协办南华寺建寺1500周年纪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有效提升佛教文化品牌。编写了《马坝人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草案)》,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就马坝人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问题进行了研讨。进一步理顺了文化与广电部门的机构和职能,组建了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广播电视台。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区代表团在韶关市第十二届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保持省一类地区水平,被中宣部等10部委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区”荣誉称号。基层计生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新建了樟市等4个镇的计生服务楼。初保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建了妇幼保健院门诊大楼和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医疗卫生工作水平稳步提高,“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创卫”工作扎实开展,环卫改革、城区市容市貌整治、道路整治、非法用地和违章建筑清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区卫生状况进一步好转。关闭了一批“五小”企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了沙溪和罗坑两个自然保护区。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9.82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和城区直径10公里生态林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双拥”工作成绩显著,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县”五连冠和“广东省双拥模范县”六连冠。新建了区社会福利院和三个镇级敬老院。殡葬改革稳步推进,“三道两区”的清坟工作取得明显效果。民兵和预备役工作扎实开展,高标准完成了区人武部正规化建设试点工作任务。“四五”普法顺利通过了省、市验收。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项工作深入开展。乌石镇蒙里村被国家司法部和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地方志编纂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农村档案建设工作、“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和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顺利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扎实推进。人事、侨务、残联、民族、宗教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2005年,干部职工待遇进一步提高,从2月份开始财政供养人员人均月增加200元补贴,正常调资按时兑现,1993年以来“三项”补贴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全区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14290元、比增9.8%,农村人平纯收入3525元、比增4.1%,比2000年分别增加5554元和646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7亿元、比增16.5%,比2000年净增16.56亿元、年均递增12.7%。全区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五项保险基金收缴率平均达到96.54%。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区城乡低保人数达8645人、农村“五保”人数达827人。“十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0000多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500多人,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4000多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各类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历年滚存结余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

七、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曲江建设迈出新步伐

民主法制进程加快,行政效能逐步提高。五年来,我们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村(居)委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不断加大行政执法监管力度,规范行政复议工作,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积极推进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及公共资产处置的招、拍、挂出让制度和公共项目招投标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绩突出,2004年和2005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区”和“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区”。

妥善处理国企改革遗留问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2005年,我们建立了“区领导分线包干、主管局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在资产变现、人员安置、债务核销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完成了21家企业转制工作,化解不良债务1.3亿元,处置国有资产57宗,筹集转制资金3261万元,安置职工1630人。全面完成了煤炭总公司的破产转制工作,商业集团、物资集团、医药总公司等企业的转制工作基本完成。五年累计安置国企职工10200多人,化解不良债务8.3亿元。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安全生产形势好转。独立设置了区安监局,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队伍建设。打击制假售假、非法传销等不法行为的力度继续加大,食品药品监督工作不断加强,物价基本保持稳定,市场秩序日益规范。继续加大信访突出问题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种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力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社会环境明显进步。认真落实省、市的工作部署,全面完成了煤矿整治关闭工作,整治大宝山矿民采、民洗取得阶段性成效。

政府承诺2005年为民办的9件实事,除了城区道路整治和“一河两岸”改造工程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完成外,其余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我们还从实际出发,为群众办了一系列好事实事,主要有:认真落实省人大议案,实施了白土陕冲水库和马坝驳背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认真落实免收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和非农业人口困难家庭子女书(学)杂费政策,减免金额244万元;完善了城区东风、城东、安山、中华等4个居委会的办公场所,使其办公用房达到80平方米以上要求;设立了广东流动图书馆曲江分馆;全面维修了马鞍山的登山栏杆,进一步绿化了马鞍山景区;解决了沙溪镇凡洞村委62户老区人民的生活用电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展变化最快,人民群众普获实惠的五年;也是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全区人民风雨同舟、奋勇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中省企业职工、部队官兵、武警指战员、公安干警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曲江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投入不足;三是佛教文化、古文化等人文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品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四是镇级财力相对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压力较大。此外,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2006年

的主要工作

 

 

根据区委十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韶关市曲江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至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四个工作重点,努力完成八大任务:一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强化工业龙头作用,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三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四是着力发展内源型经济,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五是优化区域架构与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六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绿色生态新曲江;七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管理职能,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八是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站在历史新起点,抢抓发展新机遇,凝聚发展新动力,建设发展新环境,增创发展新优势,开拓发展新局面极为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200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区委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以全面建设“和谐、文明、安康、富庶”曲江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四六八”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全面繁荣第三产业,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实现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4%。

今年区政府将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好9件实事:

1.继续推进广韶路韶冶至南华寺路段的整治改造工程。

2.加大农村水利设施投入,重点维修罗坑水库和小坑水库主灌渠及马坝中陂灌渠。

3.全面完成演山新水厂建设和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

4.大力实施“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5.全面完成镇级敬老院的重建、改建和维修工作。

6.支持农村沼气池、农房改造和乡村公路硬底化建设。

7.完善马鞍山公园的基础设施,继续抓好景区绿化。

8.兴建曲江全民健身广场。

9.加强科技馆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

为了确保全面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稳定和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积极推进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继续抓好农村财务审计和公开工作,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土地征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曲江的实际出发,整体规划,抓好试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加强村庄规划,强化宅基地规划和管理。重点结合新村建设和沼气池建设,做好农村“五改”,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公路硬底化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抓好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重点实施芦竹坝水库等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加大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从今年开始,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一定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或项目补助的办法,并动员农民筹资筹劳,重点加强对罗坑及小坑水库主灌渠的维护。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继续抓好农村电网续建改造、农房改造、沼气建设和农村饮水工程,在完善公共设施上下功夫,办好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育富民产业,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有效提高现代农业的整体效益。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促进优质稻、优质蔬菜、优质畜禽、优质鱼、特色水果、竹类六大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大力发展油粘米、花生、竹笋、沙田柚等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及竹木制品加工业。继续扶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跟踪落实好温氏集团养猪基地、澳洲无公害养鱼基地等新进项目,力争引进一批新的农业项目,增强项目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实施名牌战略,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鼓励民营企业最大限度地吸纳本地劳动力,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努力壮大镇级财力,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层队伍。镇级财力薄弱,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基层干部的稳定,也不利于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对财政薄弱镇的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壮大镇级财力的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办法,奖勤罚懒,以此充分调动镇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壮大镇级财政实力,有效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以工业强区为核心,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创环境新优势。围绕“八大工程”,加快推进交通、电力、城市建设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重点抓好白土工业园在建项目、扩建项目,以及马坝石堡和樟市两个11万伏变电站的建设,做好武广铁路快速客运专线和韶赣高速公路曲江段的征地拆迁工作;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切实抓好省道253线沙溪至乌石段改造、白土至西联新区公路建设、大塘至枫湾公路改造、韶关学院至大塘公路降坡等工程的立项报批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建设。认真做好大坑口港、白土港、城区汽车客运站等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促使招商引资工作重心下移。认真抓好引进项目的跟踪落实,及时帮助投资者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强化发改、国土、建设、工商、税务、供电、经贸、环保、劳动保障、外企服务中心等与项目投资或企业活动密切相关部门的主动服务意识,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加大对部门权力利益化和“中层环节梗阻”的监察查处力度,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继续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作用。进一步调整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完善项目用地手续,提高供地保障能力。继续完善园区道路、电力、供水、排污、绿化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好工业园综合服务区。适当提高入园企业门槛,致力于引进大项目,尤其是创税型和科技型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围绕发展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高度重视产业对接,积极主动与珠三角地区联系,重点推进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的洽谈和立项进度。

抓好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促其早动工、早投产、早见效。高度重视引资项目洽谈签约率、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动工投产率和增资扩产率。抓紧办理鸿港实业有限公司、巨英之星电源有限公司、粤有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东江环保有限公司等签约项目的用地手续,促其早日开工建设。跟踪服务好雅鲁环保实业有限公司、天毅钢结构有限公司、智恒发展有限公司、共好整形材料有限公司、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建项目,力促其早日建成投产。大力支持至卓飞高线路板厂、宏德热轧带钢厂、碧强立锡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增资扩产,不断提高产值和效益。协调服务好光达钢铁厂、娃哈哈饮料厂、雅仕发服装厂、五联人造板厂等投产企业,确保其正常生产。

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电力、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积极争取韶关电厂12、13号机组立项和核电项目落户曲江。充分发挥驻区中省企业的辐射优势,大力发展钢材、化工、矿产品加工及冶炼工业等上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园区电子、饮料、制衣等产业基础,以初级产品深加工和终端配套产品为抓手,加快发展一批轻工配套产业,使之早日形成产业集群。

推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创税型、科技型、资源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为导向,继续大力扶持成长型中小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引导民营工业增加技改投入,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积极谋求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

三、以加快开发旅游资源为突破口,推动第三产业跨跃式发展

加快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做强做大品牌资源。充分利用武广铁路快速客运专线和韶赣高速公路修建带来的区位新优势,对接广州和珠三角地区,努力使曲江成为以佛教文化、人类起源文化品牌为龙头,集温泉休闲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旅游休闲的好地方,从而以旅游带动商贸,以旅游促进城市经济,以旅游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积极争取省、市的政策支持,重点做好大南华及马坝人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切实抓好南华寺门前国道106线改道的立项报批工作。抓紧完善小坑大森林度假村和白土坪山果场温泉的土地利用手续,促其早日投入开发建设。加快罗坑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充分利用小坑、沙溪等地的森林生态优势,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重视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支持外商、民企投资建设星级宾馆,提高我区的旅游接待水平。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曲江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中省企业、园区企业已经形成的物流基础,抓紧规划和建设钢材、建材、农副产品等大型专业市场。加快发展壮大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发展信息、科技、文化、物业管理、医疗保健、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拓展城乡消费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曲江发展连锁经营,支持松山物流、永安南城百货、东明广客隆、特惠店、德成鞋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全面繁荣第三产业。

四、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

强化城区规划,重视小城镇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围绕打造“四城品牌”,加强城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区规划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城区总体规划,积极主动融入市区,加速与市区的一体化进程。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抓住106国道全面开通的有利时机,认真抓好大塘这一省级中心镇的规划建设。依托大宝山矿和工业园区,抓好沙溪镇、白土镇的规划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区开发步伐,提高城市综合治理水平。强化城市经营理念,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经营收入。强化对土地一级市场的管理,积极推行土地招标拍卖,增加土地级差收益。抓紧完善城区电网、供水管网、管道燃气、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以“一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带动城市的连片开发。依托曲江剧院、曲江中学、亿华广场等城市亮点工程,加快城南的开发。完善激励政策,依靠市场力量,推进城中村的改造,不断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尤其是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责任。切实治理城区脏、乱、差,大力整治城区“五小行业”,认真清理城区规划范围内的非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突出抓好市容环境整治和卫生街(村)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城区。

五、以开源节流为切入点,有效提高依法治税理财水平

积极培植财源,强化税费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进、扶持和培育一批创税型骨干企业,培植壮大财源。重视发挥金融的助推作用,加强银政、银企协作,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加强对重点企业、特殊行业及主要税种的监控,有效堵塞税收漏洞,做到应收尽收。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监管力度,大力推进土地、矿产资源、城市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经管理。大力推行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从严从紧控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确保重点支出。建立健全征地拆迁中的“三公开一统一”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把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管理。继续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抓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完善乡财结算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

六、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为根本,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继续完善曲江中学,着力打造粤北名校,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今年秋季起全面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全区农村户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继续实行减免城镇贫困家庭学生书(学)杂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教育产业;继续抓好教师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购销秩序,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加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开放城乡医疗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医疗机构;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有效提高医疗水平;加强镇级卫生院和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丰富和发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新时期曲江人精神;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镇和文明村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严格执行新建项目审批环评制度。加强污染防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继续抓好城区生态林和罗坑、沙溪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积极开展节能、节水、节材等节约活动。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各个环节的管理,努力降低消耗。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努力实现土地的占补平衡。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行为。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确保资源合理、有效、永续利用。

加快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重视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积极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继续抓好创建“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活动,加强计生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计生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控制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积极开展“无政策外多孩生育镇”和“无政策外生育村”创建活动。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支持驻区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人防、征兵等工作。落实拥军优属政策,积极争创“双拥模范区(县)”七连冠。继续做好发改、物价、粮食、侨务、对台、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七、以为民务实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和谐曲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坚持和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引导群众转变择业观念,支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优先安置“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加强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依法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重点抓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加大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的扩覆力度。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健全并落实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社保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管,努力实现保值增值。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继续做好“低保”、“五保”工作,努力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切实保护城乡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大力开展扶贫、助残、解困及其它社会互助活动,切实帮助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认真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落实各项扶助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加强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千方百计筹集转制资金,认真解决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的安置问题。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强信访督查,完善司法信访联动机制。积极开展经常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群体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大力开展创建“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活动。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巩固煤矿关闭成果,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高度重视交通、消防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平安曲江”。

八、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主题,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与政协的联系和协商制度,主动向政协通报情况,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和政协的提案。继续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推进依法治区。大力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制,对行政过错要依法予以追究。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民主制度。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加强各类行政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强业务学习,有效提高执政能力。强化为民意识和群众观念,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加强检查督办,确保工作有部署、有督查、有落实。加强对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监管,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大力推行办事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

加强廉政建设,保持清正廉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严格执行两个《条例》,牢记“两个务必”,践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依法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进一步规范事权、财权和人事权,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促进广大公务员廉洁奉公。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负重托,为开创“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微博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