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坝人遗址公园
  • 白土稻田
  • 禅宗祖庭南华禅寺
  • 城东之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曲江  /  曲江县志

曲江教育情况——小学教育

发布日期:2025-07-11 16:45:43 来源:本网
打印

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曲江书院改制办理曲江县高等小学堂,是为本县开办新学初等教育之始。光绪三十一年,德国基督教巴陵会在老东门创办私立德华女子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分别在县城大鉴寺、莫家祠、资福寺创办官立第二、三、四两等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已有官(公)立小学校9所,学生300人左右。

  民国元年(1912)小学堂改称小学校(其中初小亦称国民学校),当年有高小2所,学生147人;初小5所,165人。至民国2年,全县官(公)立小学校10余所,民国8年达17所。民国19年全县小学校达80所,学生5280人,其中高小男生350人,女生180人;初小男生3880人,女生870人。民国21年,全县学龄儿童16300人,入学儿童5600人,入学率34.3%。民国23年,因经费支绌,县府对学校大加裁并。至民国24年,学龄儿童23609人,入学儿童3866人,入学率仅16%。民国25年,全县小学校45所,学生2750人,年底开始设短期小学以应急,每区设一校,共6校245人。民国26年夏秋之际,日机轰炸县城,部分学校停办。民国28年1月,大量省城的学校随省府北迁曲江;影响所致,本县教育事业复显生机,年底统计,小学校已达101所,219个班6369人;是年学龄儿童15820人,入学率升至40.2%,毕业生2182人。民国29年,曲江作为推行新县制试点县,实行体制改革;将原县、区、乡小学整顿核定为完全小学,各保则以办理四年制初级小学为主;当年全县办理中心小学(完全小学)24所,保国民学校(初级小学)101所。民国30年有中心学校25所、保校179所,学生10790人,提前超额完成每乡一中心校、每保一国民校的计划,当年入学率34.5%。民国32年,入学率升至50%。民国34年初,曲江沦陷,流失生骤增,光复后亦未恢复原状。民国35年初,有中心校26所,保校136所,学生仅5707人。至民国38年6月,全县小学121所,学生8690人。

  1949年10月以后,曲江县人民政府接管各公立学校,加快发展初等教育的步伐,至年底,学生达10145人。1956年,学生总数突破2万。1958年,在“教育大跃进”中,学校剧增至近600所,学生4万余人,入学率达95%以上。不久,又开展大并村、大并校运动,将许多村校合并到中心学校或较大学校去,强调师生一切行动集体化、军事化,给师生学习、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60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学生大量退学,流动率达35%以上,入学率降为75%。1964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半日制、早晚班、复式班等方式的耕读小学、简易小学应运而生,全县达102所,学生9421人;当年全县小学校共有462所,学生39091人,入学率升至86.2%。1968年秋,提出“小学不出村”口号,每个自然村都办起小学。一哄而上,设备简陋,不久即自然瓦解。1975年,学屯昌县的“教育革命经验”,大办农场,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纪律涣散,教学质量低下。1975年,全县有小学202所,另有独立教学点221个,班级总数1569个,学生48664人。

  1977年以后,教育工作重新走上正轨。1978年开始实行五年义务教育。1980年开始多渠道集资,改善办学条件,1981年全县尚有22个小学独立教学点露天上课(22个班,748人),缺课桌3669套,许多危房亟待改造。至1985年,全县已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被评为广东省一无两有(学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人人有课桌)一级县。1986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四率(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被评为广东省初等基础教育先进县。1987年更上一层楼,当年7至11周岁儿童有32367人,已入学31881人,入学率98.5%;当年底在校41083人,巩固率98.7%;毕业班8213人,已毕业8078人,毕业率98.3%;12至15岁儿童26050人,小学毕业生14657人,在校学习7553人,识2500字以上的人员有3561人,普及率99%;流动学生256人,流动率0.6%;留级学生2735人,留级率6.6%。

民国32年曲江县上学期实施国民教育概况表

项目

中心学校

国民学校

私立学校

总计

初级小学

完全小学

学校数(所)

20

157


3

180

班级数(个)

小学

初级

83

292


10

385

高级

40



6

46

民教部

初级

成人(男)

6

12



18

妇女

6

10



16

高级

成人(男)

4




4

妇女

4




4

学生数(人)

小学部

初级

男生

2320

8075


308

10703

女生

738

752


62

1552

高级

男生

673



88

761

女生

138



35

173

合计

3869

8827


493

13189

民教部

初级

成人(男)

262

680



942

妇女

62

83



145

高级

成人(男)

140




140

妇女

53




53

合计

517

763



1280

前期毕业人数(人)

小学部

初级

男生

201

732



933

女生

79

84



163

高级

男生

238



46

284

女生

54



18

72

合计

572

816


64

1452

民教部

初级

成人(男)

192

478



670

妇女

126

92



218

高级

成人(男)

134




134

妇女

85




85

合计

537

570



1107



1987年曲江县小学教育学生分布情况表

级别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合计

班级数

308

279

261

244

256

8

1356

学生数

8773

8315

8012

7772

7879

332

41083


1949年—1987年曲江县小学教育概况表


年份

学校数(所)

学生数(人)

毕业生数

入学率(%)

年份

学校数(所)

学生数(人)

毕业生数(人)

入学率(%)

升学率(%)

1949

121

10145



1968

332

34369

3351



1950

217

16084



1969

365

35881

4144



1951

168

14125



1970

416

35570

6889



1952

175

17896

1930


1971

394

36510

6039



1953

182

16126

683


1972

416

41167

3881



1954

204

16311

900


1973

449

47553

4192



1955

203

16607

1048


1974

226

48721

4088

95.85


1956

196

24336

1408


1975

202

48664

5460

99.43


1957

181

21719

1363


1976

184

50267

6500

92


1958

434

31430

1587

95

1977

182

49288

7314

95.6


1959

254

29240

1210


1978

220

50202

7237

96.1

82.6

1960

239

25766

2281

75

1979

226

50974

6845

95.64

93.7

1961

311

32785

2118

72

1980

228

52659

6458

96.89

82.25

1962

450

25117

4143


1981

228

52640

6269

96.27

82.9

1963

293

29467

4113


1982

228

49796

6434

97.06

72.86

1964

462

39091

4363

64.8

1983

233

47727

9022

95.61

53.5

1965

342

47075

3742

86.16

1984

223

45024

8230

97.6

61.4

1966

426

46698

2808


1985

216

43513

8572

98.27

57.93

1967

383

48985

3033


1986

205

41557

8455

98.5

66.33






1987

206

41083

8078

99.5

70.47


  二、课程

  清光绪末,修齐女子小学堂设置的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国文(含尺牍、应用文)、算术(含珠算)、地理、格致(即自然)、图画、手工、家政、历史,高等小学堂还有体操、农业、商业。

  民国4年(1915),本县初小有:修身、读经、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还增加缝纫课;高小增加地理、理科、农业、商业。

  民国12年(1923)推行新制,初小课程为:国语、三民主义、算术、音乐、唱游、美术;高小增加地理、历史。民国18年,三民主义改党义,旋又改公民。民国21年,高小增加珠算,部分小学还开设了英语课。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开始,小学课程分三个层次: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语文、算术、唱游、美工;中年级(三、四年级)增设常识、体育;高年级(五、六年级)为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美工、体育、音乐八科,后美工改图画,1958年又增手工、劳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课程较为混乱,自编教材五花八门。一般开设语文、算术、军体、劳动、常识五科。常识课内容繁杂,包含自然、地理、历史以及政治、美术、音乐等内容。

  1977年开始恢复“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课程。

  1978年,马坝镇小学从三年级始开设英语课,1983年停设。


1987年小学各年级课程设置情况表

一年级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美术

二年级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美术

三年级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美术

自然

四年级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体育

美术

自然

五年级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自然

自然

地理

劳动

六年级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美术

劳动

历史

                                               注:农村六年级增加农业常识。

  三、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始,初等小学堂修业五年,学生7岁开始入学;高等小学堂修业四年。初、高合办的学堂称两等学堂。

  民国2年(1913)开始,初等小学四年,高等小学三年(亦有二年者)。民国12年推行新学制,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初、高合办的称完全小学。学生6至7岁开始入学。民国25年开始办理简易小学和短期小学,仅以识字为目的,学制多以一年为限,上课多为半日制或二小时制。

  新中国成立初沿用旧制。1952年曾实行小学五年—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不足一年又恢复旧制。1956年推行二部制办学,有半日二部制(学生分上下午错开上课),有间时二部制(一部分学生上课,另一部分学生自习或从事其他活动),同时也推行复式班(几个年级集中在一个课室仅一位教师轮流给各年级上课,某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自习)。1960年曾试行中小学十年—贯制、九年—贯制,旋即废除。1964年大办简易小学,学习年限不限,以学完初小课程为初小毕业,学完高小课程为高小毕业。多采用半日制、隔日制、间时制、复式班形式上课。1968年又改为五年—贯制。1982年,马坝镇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恢复六年—贯制。二至五年级仍为五年—贯一制。1983年,全县小学全面从一年级恢复六年制。1985年,马坝镇小学全面实行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小学四年级起采用六年制课本。1986年,马坝镇小学毕业班为了过渡到六年制,采取分流的办法,75%学生参加升中试,25%学生留下来读六年级。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