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曲江书院改制办理曲江县高等小学堂,是为本县开办新学初等教育之始。光绪三十一年,德国基督教巴陵会在老东门创办私立德华女子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分别在县城大鉴寺、莫家祠、资福寺创办官立第二、三、四两等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已有官(公)立小学校9所,学生300人左右。
民国元年(1912)小学堂改称小学校(其中初小亦称国民学校),当年有高小2所,学生147人;初小5所,165人。至民国2年,全县官(公)立小学校10余所,民国8年达17所。民国19年全县小学校达80所,学生5280人,其中高小男生350人,女生180人;初小男生3880人,女生870人。民国21年,全县学龄儿童16300人,入学儿童5600人,入学率34.3%。民国23年,因经费支绌,县府对学校大加裁并。至民国24年,学龄儿童23609人,入学儿童3866人,入学率仅16%。民国25年,全县小学校45所,学生2750人,年底开始设短期小学以应急,每区设一校,共6校245人。民国26年夏秋之际,日机轰炸县城,部分学校停办。民国28年1月,大量省城的学校随省府北迁曲江;影响所致,本县教育事业复显生机,年底统计,小学校已达101所,219个班6369人;是年学龄儿童15820人,入学率升至40.2%,毕业生2182人。民国29年,曲江作为推行新县制试点县,实行体制改革;将原县、区、乡小学整顿核定为完全小学,各保则以办理四年制初级小学为主;当年全县办理中心小学(完全小学)24所,保国民学校(初级小学)101所。民国30年有中心学校25所、保校179所,学生10790人,提前超额完成每乡一中心校、每保一国民校的计划,当年入学率34.5%。民国32年,入学率升至50%。民国34年初,曲江沦陷,流失生骤增,光复后亦未恢复原状。民国35年初,有中心校26所,保校136所,学生仅5707人。至民国38年6月,全县小学121所,学生8690人。
1949年10月以后,曲江县人民政府接管各公立学校,加快发展初等教育的步伐,至年底,学生达10145人。1956年,学生总数突破2万。1958年,在“教育大跃进”中,学校剧增至近600所,学生4万余人,入学率达95%以上。不久,又开展大并村、大并校运动,将许多村校合并到中心学校或较大学校去,强调师生一切行动集体化、军事化,给师生学习、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60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学生大量退学,流动率达35%以上,入学率降为75%。1964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半日制、早晚班、复式班等方式的耕读小学、简易小学应运而生,全县达102所,学生9421人;当年全县小学校共有462所,学生39091人,入学率升至86.2%。1968年秋,提出“小学不出村”口号,每个自然村都办起小学。一哄而上,设备简陋,不久即自然瓦解。1975年,学屯昌县的“教育革命经验”,大办农场,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纪律涣散,教学质量低下。1975年,全县有小学202所,另有独立教学点221个,班级总数1569个,学生48664人。
1977年以后,教育工作重新走上正轨。1978年开始实行五年义务教育。1980年开始多渠道集资,改善办学条件,1981年全县尚有22个小学独立教学点露天上课(22个班,748人),缺课桌3669套,许多危房亟待改造。至1985年,全县已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被评为广东省一无两有(学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人人有课桌)一级县。1986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四率(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被评为广东省初等基础教育先进县。1987年更上一层楼,当年7至11周岁儿童有32367人,已入学31881人,入学率98.5%;当年底在校41083人,巩固率98.7%;毕业班8213人,已毕业8078人,毕业率98.3%;12至15岁儿童26050人,小学毕业生14657人,在校学习7553人,识2500字以上的人员有3561人,普及率99%;流动学生256人,流动率0.6%;留级学生2735人,留级率6.6%。
民国32年曲江县上学期实施国民教育概况表
1987年曲江县小学教育学生分布情况表
1949年—1987年曲江县小学教育概况表
二、课程
清光绪末,修齐女子小学堂设置的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国文(含尺牍、应用文)、算术(含珠算)、地理、格致(即自然)、图画、手工、家政、历史,高等小学堂还有体操、农业、商业。
民国4年(1915),本县初小有:修身、读经、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还增加缝纫课;高小增加地理、理科、农业、商业。
民国12年(1923)推行新制,初小课程为:国语、三民主义、算术、音乐、唱游、美术;高小增加地理、历史。民国18年,三民主义改党义,旋又改公民。民国21年,高小增加珠算,部分小学还开设了英语课。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开始,小学课程分三个层次: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语文、算术、唱游、美工;中年级(三、四年级)增设常识、体育;高年级(五、六年级)为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美工、体育、音乐八科,后美工改图画,1958年又增手工、劳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课程较为混乱,自编教材五花八门。一般开设语文、算术、军体、劳动、常识五科。常识课内容繁杂,包含自然、地理、历史以及政治、美术、音乐等内容。
1977年开始恢复“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课程。
1978年,马坝镇小学从三年级始开设英语课,1983年停设。
1987年小学各年级课程设置情况表
注:农村六年级增加农业常识。
三、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始,初等小学堂修业五年,学生7岁开始入学;高等小学堂修业四年。初、高合办的学堂称两等学堂。
民国2年(1913)开始,初等小学四年,高等小学三年(亦有二年者)。民国12年推行新学制,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初、高合办的称完全小学。学生6至7岁开始入学。民国25年开始办理简易小学和短期小学,仅以识字为目的,学制多以一年为限,上课多为半日制或二小时制。
新中国成立初沿用旧制。1952年曾实行小学五年—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不足一年又恢复旧制。1956年推行二部制办学,有半日二部制(学生分上下午错开上课),有间时二部制(一部分学生上课,另一部分学生自习或从事其他活动),同时也推行复式班(几个年级集中在一个课室仅一位教师轮流给各年级上课,某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自习)。1960年曾试行中小学十年—贯制、九年—贯制,旋即废除。1964年大办简易小学,学习年限不限,以学完初小课程为初小毕业,学完高小课程为高小毕业。多采用半日制、隔日制、间时制、复式班形式上课。1968年又改为五年—贯制。1982年,马坝镇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恢复六年—贯制。二至五年级仍为五年—贯一制。1983年,全县小学全面从一年级恢复六年制。1985年,马坝镇小学全面实行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小学四年级起采用六年制课本。1986年,马坝镇小学毕业班为了过渡到六年制,采取分流的办法,75%学生参加升中试,25%学生留下来读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