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曲江 > 曲江县志

方言

  方 言 概 况

  一、客 家 话

  (一)流 行 状 况

  曲江县客家话总体上与乳源县、乐昌县、仁化县、英德县的客家话较为接近,与南雄县、始兴县、翁源县的客家话差异稍大。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曲江县客家话内部亦小有差异,以本县地理区划上来分,大致可分为东水(浈江流域)、西水(武江流域)、和南水(北江流域)三个大同小异的类别。

  (二)人 口 分 布

  1987年底,曲江县约有262000左右的客家方言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数(347014人)的75.6%,其中农村人口约225000人左右,城镇人口约37000人左右。

  客家话在曲江县23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21个乡镇均以客家话为主要方言。仅梅村乡以虱婆声为主要方言,客家话人口占少数;白土镇以虱婆声为主要方言,连滩话、白话、客家话均分居其次。县城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均以客家话为主要方言。

  (三)历 史 渊 源

  据《简明广东史》(蒋祖缘、方志钦主编,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西晋永嘉年间已有少量中原人经鄱阳湖沿赣水进入粤北(含曲江),但据曲江县地方志办公室实地调查,没有发现这些移民在曲江县的后代。唐宋移民的后代也不多见。据曲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调查,今曲江县客家话人口(尤其是农村中客家话村民)多与今福建省闽西南地区有渊源关系,大部分客家话村民都称自己祖先来自福建省,能说得较具体一些的则称来自福建上杭县瓦子街或福建瓦子街。迁徙年代一般早者始于宋,晚者止于明末清初,其中以元末明初迁入者为多。有直接从福建迁来者,亦有经今江西湖南两省或粤东、粤北各县辗转迁来。对于一些自称祖先于清代从粤东、粤北各县迁来的客家村民,再追究其渊源,仍然会与福建发生渊源关系。据调查,马坝镇新村、阳岗、鞍山、溪、乐村坪、石堡等管理区的大部分张姓村民(约2600多人)均称其祖先约于宋末元初从福建上杭县瓦子街竹园村迁来现居地。枫湾镇大笋、浪石、步村、枫湾、白水等管理区的刘姓村民(约1100多人);石峰、白洋石、大笋、白水、步村、浪石等管理区的陈姓村民(约2200多人)均称其祖先约500多年前从福建上杭县瓦子街迁来韶州城附近,后又迁现居住地。沙溪木坪、窝子、长坪及枫湾镇大笋、新村、白水、小笋、浪石等管理区的张姓村民(约2300多人)均称其祖先约500多年前从福建上杭县瓦子街移居广东省始兴县清化丝茅坪,后再辗转迁至现居住地。沙溪镇沙溪、中心、木坪,灵溪乡大围,凤田乡盘村、方田等管理区黄姓村民(约3000人)均称其祖先是由福建上杭县瓦子街辗转迁来现居住地。

  二、“虱 婆 声”

  (一)流 行 状 况

  虱婆声是曲江县乃至粤北一种系属不明的方言土语,韶关大学的方言研究工作者一度将其称为韶州土话,而使用此方言的村民则自称虱婆声,客家话称其为虱婆声(话),白话称其为虱婆声(话)。

  曲江县水上居民(船民)内部通行的“船话”完全能与虱婆声对话,船民也都承认船话即是虱婆声。新中国成立前,曲江旧县城(今韶关市)广为通行的“本城话”亦即是虱婆声。曲江县周田镇部分地区流行的“周田土话”,仍归类于虱婆声。

  虱婆声在曲江县乃是一种弱势方言,虱婆声村民一般都会说客家话,不少人还会说白话。在对外交际中,都是虱婆声村民主动顺应对方,有不少过去是说虱婆声的村庄,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转为说客家话或白话。

  (二)人 口 分 布

  1987年底,全县约有42000人使用虱婆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2%,其中农村人口约38400人,船民约3600人;城镇中虱婆声人口极少,忽略不计。

  虱婆声村庄大都分布在武江、浈江、北江两岸的地势平缓的水稻及经济作物种植区(梅村乡及龙归镇后坪村距离河流稍远)。虱婆声村民既耕水田、又耕旱坝,劳作繁重(民谚云:耕田又耕坝,人不怕鬼都怕),但生活富足。虱婆声村民居住相对集中、村庄较大,许多大的村庄即为一个行政管理区。具体分布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较稳定村庄,即基本上全村或大部分都说虱婆声,不受或少受其他方言影响的村庄;第二类为变化中村庄,即历史上是虱婆声村庄,但新中国成立后发生较大变化,目前青壮年及少年儿童已转为讲客家话或白话,只有50多岁以上村民仍讲虱婆声或只有少数几户人仍讲虱婆声的村庄;第三类则为船民。具体分布如下(以下方言分布中所列村庄,自然村与行政村并存):

  1、第一类

  (1)白土镇三都管理区下三都村,上乡管理区(村),中乡管理区(村),下乡管理区(村),苏拱管理区(村),乌泥角管理区铜鼓洲村。

  (2)白沙乡大村管理区(村);界滩管理区中界滩、东安寨。

  (3)乌石镇濛浬管理区吴屋、高屋、谭屋、曹屋、侯屋、上黄、上肖、下肖村。

  (4)犁市镇犁市管理区狮塘村;黄竹管理区牛栏前、高夫、新桥、赤岸村;黄沙管理区刘屋村;内腾管理区(村);石脚下管理区石脚下村;沙尾管理区(村);厢廊管理区(村);下园管理区(村);黄塘管理区(村);莲塘管理区(村);沙园管理区(村)。

  (5)重阳镇水口管理区(村);黄岸管理区黄土坛、南岸村;重阳管理区重阳村;九联管理区大沙洲、陀村;大夫前管理区新村、老村、前村。

  (6)龙归镇后坪管理区(村)。

  (7)周田镇上道管理区黄屋、李屋(上、下村);和平管理区和平村(李屋、何屋);龙坑管理区鹅公龙(大罗、细罗)、猪头皮村;周田管理区风度村。

  (8)樟市镇流坑管理区新肖、老肖、黄屋、下钟、横头、张屋、胡屋、新邓、中村。

  (9)梅村乡梅塘管理区水尾、三角、淡岸、田面、大庙、竹蔸湾、塘口、九份、新上建、老上建、青石坑、瓦片岭;溪头管理区上塘、黄坑、溪头;大村管理区(村);大旗岭管理区(村);横江管理区(村)。

  (10)黄坑乡高塘管理区冯屋、刘屋。

  2、第二类

  (1)樟市镇北约管理区新肖、细肖、老肖、老欧、新欧、黄屋;南约管理区刘屋、上门、下门、新厅、何屋。

  (2)周田镇较坑管理区新屋、黄土寨;上道管理区欧屋;八村管理区李屋、谭屋、龚屋;月岭管理区冯屋;平甫管理区插菖扶。

  (3)龙归镇龙归管理区车角岭。

  (4)犁市镇黄沙管理区侯屋村;石下管理区胡屋村。

  (5)大桥镇大桥管理区冯屋。

  (6)重阳镇青暖管理区暖水村以及凤田乡凤田管理区南岸刘屋的村民,100年或数百年前还说虱婆声,今已无人会讲。

  3、第三类(船民)

  新中国成立前,曲江县船民一年四季都在船上劳作、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船民逐步上岸建房定居。至1987年底,除曲江县水运公司、曲江县水产局渔业队的少量船民仍以船为生产工具,其余大部分上岸工作的船民已彻底脱离了船。上岸后的船民聚集点有:曲江县装卸公司、韶钢装卸公司、大坑口装卸公司、花坪装卸公司、马坝装卸公司、长坝鸡场、曲江县建材厂、小坑水库、曲仁六矿,还有少数人自谋生路。由于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船民中说船话(虱婆声)的人数逐年减少,一般少年儿童和青壮年已不说船话而改说白话或客家话。全县仍说船话的人约有3600人左右。

  (三)历 史 渊 源

  据曲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调查,大部分虱婆声村民都自认自己的祖先来自“江西大码(马)头”,少数人自称祖先来自福建或粤北各县。有些村民能说出祖居地的地名和迁徙年代:白沙乡大村李姓村民(约1000人)称其祖先于宋端平三年(1236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樟树镇谷村”迁来“粤东之韶州府曲江县白沙大村”(据《李氏族谱图》);白土镇上乡村钟姓村民(约900人)称其祖先于宋宝二年(1254年)11月从“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迁来“广东省韶州府曲江县隶籍玉田都白土上乡安居”(据《钟氏族谱》);周田镇风度村张姓村民称其祖先于宋末从“扬州仪贞(注:原文如此)县瓦子街”迁至“江西南昌樟树镇大码头”,明洪武四年(1371年)又迁至现居住地(据《张氏族谱》)。梅村乡塘口村张姓村氏(张九龄后代)称其祖先于宋末元初从韶州城迁来现居住地(据《张氏族谱》)。另还有称来自于都县、宁都县樟树潭、金溪县大码(马)头、吉安县大码(马)头等地,但多数村民称来自“江西大码(马)头”。迁徙年代早者始于宋初,晚者止于清初。

  三、粤方言(白话)

  (一)流 行 状 况

  曲江县人将粤方言称之为白话。农村中的白话人口约60%来自清远县,其白话多保留清远县的白话口音,其次为佛岗、广宁县白话口音。城镇、厂矿白话人口多从珠江三角洲白话县份迁来,口音与广州、佛山的白话接近,与韶关市区的白话完全相同。曲江白话人口不多,却占优势地位,县人多以会说白话为荣。越来越多的其他方言人口学讲白话,一些连滩话村庄已经或正在转变为白话村庄,船民后代已基本改说白话。

  (二)人 口 分 布

  1987年底,全县白话人口约30000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6%,其中农村人口约12000

  人,城镇、厂矿人口约18000人。农村白话人口具体分布为:

  1、白土镇乌泥角管理区二队、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八队;孟洲坝管理区四队、五队、六队、十一队;中乡管理区油寮队。2、周田镇谭屋管理区新安、新建村;麻洋管理区成屋村;新庄管理区新村、知青场;雷坑管理区大庙前;和平管理区麻坑十六队、十七队;林场管理区下村、新村;上道管理:区欧家洞。

  3、犁市镇犁市管理区上寮村、中寮村、下寮村;黄竹管理区社前村;五四管理区菖蒲塘、河边厂村;群峰管理区乌杉岭村(上岭、下岭)。

  4、樟市镇群星管理区牛寮、宣溪水、盐厂角、新李、新楼、新街、老街。

  5、乌石镇乌石管理区五联一队、五联二队、五联三队。

  6、白沙横村管理区老街、上路、下路;乌石洞管理区湖洋子、细岭、拱桥、圳下、西洞口。

  7、马坝镇龙岗管理区红星、王屋;水文管理区下坝、龙头寨、油寮村;小坑管理区渡头村、细坝村。

  8、大塘镇侧田管理区桥连坝、坑口、梅子湾、石山下、社下、梁屋;黑石管理区围屋;西林管理区黄仕头、苏村;汤溪管理区冷水坑、李屋村。

  9、坑口镇坑口管理区上街、下街村。

  10、黄坑乡黄坑管理区斜陂;下营管理区石岗、新耕;高塘管理区渡船头、大坝村。

  11、火山乡历山管理区新排村。

  12、枫湾镇白水管理区新建、大埂子、黄泥坳、新屋、陈下、坪山、梅子斜;枫湾管理区茅厂村;浪石管理区茅厂村;石峰管理区坑口、杨公坑;新村管理区石坑、东坑村;大笋管理区早禾田村。

  13、灵溪乡下洞管理区新凉亭村。

  14、罗坑乡罗坑管理区新建村。

  (三)历 史 渊 源

  据曲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调查,白话传入曲江县时间不长,早期白话人口为清末从清远县迁来。大部分农村及墟(街)镇白话人口为民国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1938年)前后从广州市及周边白话县份迁来(时称“走日本”),机关、厂矿中白话人口多为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调动从各白话县而来。如:白土镇乌泥角村植姓村民称其祖先约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从清远县   琶江口迁来,孟洲坝村植、张、罗、周、钟、余、陈、宋、李等姓白话村民均称其曾祖、祖父或父辈是清末或民国时期从清远县迁来;犁市镇上寮村部分陈姓村民称其祖先于清末从清远县旧横石新塘村迁来,犁市街部分吴姓居民称其祖父或父辈为“走日本”时从清远县高田镇高朗乡迁来;大塘镇侧田管理区梅子湾村胡姓村民称其祖父或父辈于“走日本”时从清远石坎镇大榕村迁来。

  四、“连 滩 话”

  (一)流 行 状 况

  据暨南大学、香港新亚研究所、韶关大学方言研究学者的研究,曲江县连滩话属闽南方言系统。曲江县连滩话与潮州话颇为相似,并能与之对话。曲江县连滩话村民能听懂原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的闽南话播音,曲江县连滩话村民一般都自认曲江连滩话即是闽南话。连滩话在曲江县是弱势方言,在对外交际中,无法与外界沟通,必须顺应对方语言。建国后,一些历史上说连滩话的村庄已经或正在转变为说白话的村庄。

  (二)人 口 分 布

  1987年底,全县连滩话人口约5500人左右,约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6%(此处特指农村,城镇连滩话人口极少,忽略不计)。

  连滩话村民亦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坡度平缓的平坝区。连滩话村庄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较稳定村庄,即基本上全村或大部分都说连滩话,不受或少受其他方言影响的村庄;第二类为变化中村庄,即历史上是连滩话村庄,但新中国成立后发生较大变化,目前少年儿童及青壮年已转为讲白话或客家话,只有50或60岁以上老人仍讲连滩话或只有少数几户人仍讲连滩话的村庄。

  1、第一类村庄

  (1)白土镇孟洲坝管理区孟洲坝村;河边管理区河边村。

  (2)周田镇新庄管理区糖寮村;上道管理区三兴村、田心村;鸡笼管理区司土坝村;和平管理区高坪村;较坑管理区矮子杨、泗兴寮村;平甫管理区黄墩村;上坪管理区谢屋村。

  (3)大桥镇共和管理区新屋、和利、杉皮寮、万家、干坑口、永利、郑家村。

  (4)乌石镇居委十道桥坝厂村。

  2、第二类村庄

  (1)马坝镇龙岗管理区红星、王屋村;水文管理区下坝、龙头褰、油寮村;小坑管理区渡头村、细坝村。

  (2)樟市镇群星管理区盐厂角、牛寮、宣溪水、太和街。

  (3)犁市镇五四管理区菖蒲塘村;犁市管理区下寮村。

  (三)历 史 渊 源

  连滩话村民多称自己祖先来自福建(或福建连滩),有些村民能说出祖居地的地名和迁徙年代:1、白土镇孟洲坝管理区孟洲坝村曾姓村民称其祖先是明末从福建漳州南靖县迁到广东肇庆郁南县连滩镇东坝仔和西坝竹脚,后又迁清远县山塘石角恒头洲仔,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从清远迁来现居住地。

  2、周田镇上道管理区三兴村杨姓村民称其祖先约500年前从福建连滩迁到广东郁南县连滩,约400年前迁来现居住地。新庄管理区糖寮村黄姓村民称其祖先约100多年前从福建连滩黄竹头迁来现居住地。

  3、樟市镇群星管理区太和街余姓村民称其祖先几百年前从福建漳州府漳浦县橄榄村辗转迁广东肇庆云浮县、韶州曲江县马坝龙头寨,后又迁现居住地。群星管理区宣溪水村林姓村民称其祖先几百年前从福建连滩辗转迁到广东韶州曲江县白土三都坝(今河边管理区),后又迁到现居住地。

  五、瑶话

  (一)流 行 状 况

  本县瑶族(过山瑶)自称“勉”,称自己使用的语言为“勉话”,而汉族人则称其为瑶民、瑶胞、瑶佬,称其语言为瑶话。现曲江县境内的瑶民(过山瑶)所使用的瑶话与周边县份(始兴、仁化、乐昌、乳源、翁源、英德)及湖南省江华县、道县的瑶族使用的瑶话基本相通,小有差异。与美国瑶族的瑶话亦能对话,但曲江瑶话里融入了大量汉人客家话的词汇,而美国瑶话里则较多保留古老传统的瑶话词汇。改革开放以后,许多瑶族家庭内部也使用客家话甚至白话交谈,一些儿童已不会讲瑶话了。

  (二)人 口 分 布

  新中国成立前,本县汉人因境内瑶族居住地点及服饰不同而分别称呼“东边瑶”和“西边瑶”。东边瑶(清代曾称箭瑶)习惯稳定聚居于瑶区内生活(又有深山瑶和浅山瑶之分);西边瑶习惯流动散居生活(每居一处,少则三五年、多则数十年便又举家迁徙他山),故汉人又称其过山瑶。新中国成立后,聚居于县西北境瑶山上(旧称二十四坑十八寨)的东边瑶全部划归乳源县管辖,今曲江县境内只有过山瑶。建国后过山瑶已改为定居生活。

  1987年底,全县瑶族(过山瑶)总人口2916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0.8%(注:此特指农村中瑶族人口,城镇中瑶族人口极少,忽略不计)。瑶族山村具体分布如下:

  罗坑乡瑶族管理区:大坑坪、梅山、日升山、牛角窝、坪坑、圳头、上斜、花蕉岩、苏木坑、上坑、棉地、大坑。

  樟市镇芦溪瑶族管理区:芦溪、中洞、石梨下、后山。

  江湾乡瑶族管理区:长岭、左坑、华山、凉坑、南坑、练屋。

  枫湾茶园山瑶族管理区:茶园山。

  灵溪乡瑶族管理区:新民、新村、石圳头、寨井(此村为瑶族管理区管理、但以汉族人

  为主体的村庄,瑶族仅妇女数人)、古洋山。

  黄坑乡小溪管理区:狗颈(又称狗头山、狗井)。

  小坑镇居委会:空洞子。

  周田镇雷坑管理区:食足坑(居住点)。

  (三)历 史 渊 源

  关于本县瑶族历史来源,地方史料无明确记载,《广东通志》、《韶州府志》、《曲江县志》、《乳源县志》等清代志书仅略有反映:南北朝梁武帝大同(535—546年)中,始兴郡(曲江县附郭于始兴郡)内已有瑶族居住;宋乾道三年(1167年)曲江境内已有瑶族居住。据《广东新语》,清康熙年间,曲江县瑶族只有盘姓80余户是真正的瑶族,其余赵、冯、邓、唐90余户皆是“伪瑶”(光绪《曲江县志》解释所谓伪瑶是“以土著隶于瑶者”,即:汉人入瑶山久之则化为瑶),至于曲江县瑶族是何时从何地迁来,汉人何时入山为瑶却不见记载。

  东边瑶一说来自湖南,一说来自福建,但具体年代和地点不详。来自湖南一说在歌谣中有所反映。瑶族歌谣诉说其祖先原居住于“湖广上村七宝山头”,后因疾病流行、年成不好等原因,十二姓瑶民(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辗转经“番背垌头”、“高州”、“广东都海岸六笛沙坪坝里”,最后剩下六姓瑶民(中途翻船死了六姓)来到“广东道韶州府曲江县墨石二都”(在今乳源县东北境)。

  过山瑶居住分散,迁徙频繁,行动独立,大家族甚少,又缺文字记载,故曲江县境内的过山瑶多不能详述其历史渊源。据调查,灵溪乡古洋山村赵姓瑶民称其祖先原居福建梅山杰垌(梅山十八垌之一),后辗转迁徙多处,清末由祖父从始兴县清化迁来曲江,在曲江县内也多次迁居,1975年才迁现居住地。枫湾镇茶园山村邵姓瑶民称其祖先原居福建漳州府龙岩县梅山十八峒,后辗转迁徙多处,清末祖父迁来曲江县,在县内又多次迁居,1965年才迁至现居住地。江湾乡长岭村赵姓瑶民称其祖先(距今25代)原居湖南道县千家垌,清末由广西迁至广东始兴县,民国时期迁至曲江县罗坑,1964年才迁现居住地。灵溪乡新民村盘姓瑶民称其祖先原居福建瓦子街,后辗转迁徙多处,民国13年(1924年)才迁现居住地(新民村15户盘姓均为民国时从始兴县清化迁来,时间不一)。

  曲江县瑶民(过山瑶),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即汉人进瑶山转化为瑶民。1987年,曲江县政府民族科工作人员称,今曲江县瑶族人口中,40—50%人口都是由汉族转为瑶族的,时间长的有几代人,时间短的只有20多年。这些人中有些是成年汉人入赘瑶家做上门女婿的,有些是汉人少年儿童被卖进瑶家做儿子的,有些因其他原因进瑶山的。民国时期日本侵略军侵占广东期间,汉人难童被迫进入瑶民家庭转为瑶民的为数不少。一些名字中有“来”字的人(如:来发、来祥、来妹、来娇等)都是汉人转瑶民而留下的痕迹。今江湾乡江湾管理区练屋村瑶族人口中,进山为瑶的汉人占80%。枫湾镇茶园山有高姓瑶民,其祖辈皆为汉人,1961年自愿到茶园山定居以后,履历表及身份证的民族成分均填写瑶族,其儿女亦同。

  六、其他

  曲江县除以上约342400人使用本县方言外,还有约4600人左右使用外地方言,约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3%。这些人口分布在城镇及厂矿之中,均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全国各地来曲江县谋生、工作的外县籍居民和干部职工。外地方言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江西、广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及本省各市、县。(《曲江县志(1979-2000)方言章)

微博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