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位于韶关市曲江区白土镇白沙大村村委会,距白沙大村村约1000米。为一片高出河床约3米的平坦开阔台地,现已辟为农作物区。河边翠竹茂盛。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遗址范围沿河呈长方形,宽约1000米。遗物多暴露于耕地面。在地基或水沟的断面上,可见到厚约80厘米的堆积,堆积物以瓦砾残砖为主,残瓷器次之。并发现一段下水管道。采集到的遗物有:瓦当、滴水、板瓦,均呈青灰色,厚约2.5厘米,布纹瓦当滴水多是莲花纹装饰,间有龙凤图案。
宋代青砖,规格有两种:一为小而薄,一为小而厚,数量较多。瓷片器形多为碗的残件,有莲花瓣者居多,开片者次之,间有少量陶片、陶纺轮。瓷釉颜色以白、青为主,与韶关东河窑相似。
铜器两件。出土时叠在一起,质体已氧化,大小不一,大者口沿已残缺、直腹、圜底,腹径18.9厘米:小者直腹敞口圜底,口径18.2厘米,腹径16.6厘米,身高6.5厘米,两件的底及腹部有明显的烟熏痕迹。
遗址是曲江县旧“二十四景”之一的“白沙烟艇”所在地。这里是南北水上交通要道,古代的“濛浬司”就设在“阴阳墟”的对岸,来往船只,都要停泊其间,等待检查,这一惯例,一直沿袭至民国。由于客商早晚云集于些,且此处产鱼特别多,捕鱼者日夜穿梭,集镇自然成为生意兴隆、昼夜不分的“阴阳墟了。(摘自《曲江文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