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采茶戏是广东粤北客家地区的小戏剧种 ,是广东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粤北采茶戏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县,是广东六大剧种之一。
粤北采茶戏是在粤北山歌和民间山调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主要戏曲,其源可溯至唐宋,盛行于明代嘉靖期间以后,流行于闽、赣地区。后随中原文化(人口)迁徙,传入岭南,并逐渐成为地方习俗,曾有“韶南大茶”、“南雄灯子”及“连阳调子”三大流派,现流行于粤北客家地区。
粤北采茶戏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赣、湘南地区的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渐形成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种,有“唱花灯、唱花鼓、唱大茶”等称谓。因其在表演形式上,常以一丑二旦(也有一丑一旦)登台,而被称为“三角戏”,表演戏班亦称为“三角班”。
粤北采茶戏音乐风格活泼明快以锣鼓管弦伴奏,唱腔音乐则主要融合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唱腔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又因定弦不同而分为北,南两路,唱腔结构基本是曲牌联缀,后来又采用板式产业化的方法,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
粤北采茶戏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涌现了包括古装戏和现代戏在内的三百多个新创、新编剧目。而一些传统的剧目也在其多年的演出中,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其它优秀剧种的长处,从而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粤北采茶戏的辐射范围远及粤东、赣南、湘南与桂东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客家民系的民风民情、观念信仰、风俗习尚的形象反映,为研究客家文化、历史与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