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坝人遗址公园
  • 白土稻田
  • 禅宗祖庭南华禅寺
  • 城东之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曲江  /  曲江县志

渔 业

发布日期:2022-10-28 11:17:04 来源:本网站
打印

  一、水产资源

  (一)水域

  1、山塘水库  本县有大小山塘水库养鱼总面积约22000亩,塘库水体多属富营养型,枯水期消落区面积大,春夏雨期消落区植被茂密,草料丰富,水中浮游生物种群繁多,底质肥沃,适用鲩、鳙、鲢、鲤、鲫、鲮、鲂等多种经济鱼类的生长。

  2、鱼塘  1987年,本县有鱼塘面积14565亩(含鱼苗塘),其中80%是80年代以后新辟或整治过的大面积连片商品鱼塘,20%属浅、小、瘦的低产鱼塘。新辟或整治过的鱼塘具有开阔、向阳、塘大水深、水源充足的特点。

  3、内河水域  本县有大小河流100多条,这些河流大多属泥砂砾底质,有大量农田水注入,水质肥沃,水产资源丰富。但本姓利用河流水体养鱼尚属空白。

  4、温泉  本县已发现的温泉点有枫湾白水、重阳暖水泉、大塘汤溪热泉,小坑汤湖以及中陂温泉等。泉眼出口温度在51℃~69℃之间,流量每秒0.001立方米~0.024立方米,有碳酸型和硫磺型两种。其中已发现适合畏寒鱼类越冬的碳酸型温泉3处,已开发利用的有2处,面积10.8亩。

  (二)鱼类品种

  野生鱼类及其他水产动物详见《岛然资源》章。养殖鱼类品种主要有:草鱼、鲢鱼、鳙鱼、鲮、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三角鲂、长春鳊、鳜鱼、塘鲺、乌鳢、斑镬、泥鳅、黄鳝、罗非鱼、露斯塔野鲮、革胡子鲶、麦瑞加拉鲮鱼、淡水白鲳、加州鲈鱼、斑点叉尾鮰等。

  (三)饲料

  本县常见的鱼类饲料水生青绿植物有河萍、青萍、红萍、竹叶茜、轮叶黑藻类、水浮莲、假水仙、金鱼藻等;陆生青绿植物有稗草、狗尾草、花生、黄豆、绿豆、麦豆、番薯等藤蔓及菜叶、瓜藤叶、蔗叶、象草等;浮游植物有硅藻、绿藻、蓝藻、金藻、黄藻等;浮游动物有各种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挠足类动物等;底柄生物有水蚯蚓、田螺、扁螺、黄蚬、蚌及一些昆虫的摇蚊幼虫;食品工业副产品和农副产品有花生麸、麦皮、米糠、豆粉、木薯渣、油菜麸、稻草、麦秆、花生壳、玉米秆等;此外还有少数农民使用人畜粪便作饲料。

  二、淡水养殖

  (一)鱼苗孵化及培育

  据民国29年(1940)调查,本县鱼苗产量40万尾,总值48000元。为隔年色苗(即2岁鱼苗),体长3寸~4寸。

  从1959年起本县建立水产试验场。1960年引进亲鱼80对(草鱼30对,鲢、鳙鱼各15对,鲮鱼20对),进行鱼苗人工繁殖试验。1963年给鲢、鳙、鲮鱼注射鲤鱼脑垂体、人工授精孵化获得成功,产鱼花(苗)近10万尾,培育成3寸左右的鱼苗4万余尾。1964年人工孵化草鱼成功,产卵约4万粒,孵出色花1万余尾,培育成3寸鱼苗800尾。1968年至1969年建成亲鱼池16亩,鱼苗池8亩,亲鱼产卵池2个,孵化环道池3个,年孵化量达800万尾。

  1972年着手建立公社级鱼苗场。当年建成犁市、周田、大塘、重阳、龙归、白土、马坝、乌石、樟市等9个公社鱼苗场,全县鱼苗塘面积共310亩,专业人员70多人。全年产鱼苗918万尾。1974年鱼苗产量达2018万尾。

  1983年,本县长坝鸡场从广东省水产良种场引进革胡子鲶(埃及塘鲺),次年孵化鱼苗150万尾,在全县推广养殖。因该鱼种为肉食性鱼类,饲料来源困难,不受农民欢迎,推广工作进展不大。

  1981年本县着手解决昆寒鱼类的越冬问题,在枫湾公社白水大队卓屋村建立鱼种越冬试验场,辟越冬池8亩。1982年引进福寿鱼种3000尾,露斯塔野鲮5万尾,由于水质等原因,试验成果不太理想。

  1985年,本县水产试验场已拥有亲鱼4000对,产卵池3个,孵化环道池12个,具备年产鱼花亿尾以上的生产能力。鱼苗除自给外,还远销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1986年鱼苗产量达1亿2000万尾,1987年鱼苗产量1亿尾。

  (二)成鱼饲养

  据民国30年(1941)《广东年鉴》记载,曲江县时有鱼塘面积4000亩,年产鱼60万公斤。

  建国后,本县渔业生产逐步发展。1949年底,全县淡水养殖面积为2900亩(其中鱼塘1400亩,山塘水库1500亩),起水量11.5万公斤。1952年,养殖面积6300亩,起水量为14.5万公斤,与1949年对比,分别增长117%和26%。1957年养殖面积猛增至12400亩(其中鱼塘5500亩,山塘水库6900亩),起水量26万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328%和126%,1963年是本县历史罕见的大旱之年,大部分鱼塘干涸,塘鱼起水量下降到9.5万公斤,比1949年减产2万公斤。1964年旱情解除后,塘鱼起水量恢复到27万公斤。1966年—1969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干扰,渔业生产停滞不前,产量一直在15万公斤~20万斤之间徘徊。1972年全县淡水养殖面积回升到21200亩,起水量回升到31.5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落实了生产承包责任制,淡水养殖业有较大的发展。一些养鱼专业户(一般承包10亩~30亩鱼塘)的鱼塘平均亩产量可达250公斤~300公斤。1980年全县养殖面积为18451亩,起水量为42.93万公斤。1987年养殖面积上升到34991亩(其中鱼塘14565亩,山塘水库20426亩),起水量增加到331.4万公斤,比1980年分别增长0.9和6.5倍,比1949年分别增长11倍和27.3倍。1987年,渔业总产值1062万元(当年价),占农业总产值23065万元(当年价)的4.6%。

  三、淡水捕捞

  1、渔民

  建国前,渔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常年居住船艇,漂泊水上,生活困难,受人歧视。陆上居民称其为“置家佬”或“船依”。

  建国后,人民政府领导渔民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1953年建立犁市、长坝渔业合作社。1958年后,分别成立犁市、周田、长坝、白土、白沙、乌石、坑口等渔业队,成为当地人民公社所属的一个生产大队,业务上则由县水产部门管理。1965年开始,国家陆续拨专款共25.5万元,帮助渔民买地建房,在陆上定居。1972年,全县渔民1032人,全部实现陆上定居。由于江河鱼类资源日益枯竭,渔民在县政府的帮助下,逐步转营水上运输等行业。

  2、淡水捕捞

  本甚淡水捕捞水域以北江河及其支流武江、浈江为主。捕捞鱼品种主要有:黄颡鱼、咸鱼、鲮鱼、草鱼、鲤鱼、鳘条鱼、翘嘴红鲌、银固鱼、倒刺鲃、高尾固鱼等。鳜鱼、斑鲮鱼、白甲鱼、桂华鲮、鲥鱼、唇鱼等名贵鱼类亦时有捕获。

  建国前,本县淡水捕捞工具以麻网、纱质网为主。捕捞方法常见的有抛网、拉网、拖网、刺网、围网、滩头网、密围置等。此外,还有钓鱼、敲船及鸬鹚捕鱼等法。据民国30年(1941)《广东年鉴》载“鸬鹚渔业为日本、中国特有,最早记载公元前317年。粤省之东、西、北江渔民,业此者甚众。每年冬季河水清寒时,以瘦长之艇或竹排载鸬鹚约10只,放于浅水河面,而捕1斤以下之鱼,捕获颇丰,每只每日恒捕鱼数斤。惟此种捕鱼法对幼鱼之残害颇烈,于内河鱼源,殊有影响。”

  建国后,麻纱质网具逐渐被化纤网取代,以鸬鹚捕鱼已属罕见。

  本县淡水捕捞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以冬春为旺季,夏秋为淡季。旺季单网捕量可达500公斤~1000公斤。1949年,全年捕捞量为6万公斤,占当年鱼总起水量的34%。1950年—1960年,年捕捞量6万公斤以上。1966年捕模量14万公斤,占鱼总起水量的68%,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9年后,由于工业污染,滥捕滥捞,电、毒、炸等有窖渔法、渔具的使用,使江河鱼类资源日益减少,捕捞量急剧下降。1970年为2万公斤,比1969年减少8万公斤,下降80%。1979年捕捞量下降至1000公斤,为历史最低水平。1985年,成立“广东省韶关市渔政中心站曲江分站”,着手对水产自然资源进行保护,近年来江河鱼类种群、数量开始缓慢回升。

  四、鱼病防治

  本县鱼病一般有传染性、侵袭性、生理性三种类型,多患出血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白头白嘴、白皮水霉、车轮虫、指环虫、中华鳋、虱、锚头鳋、九江头槽绦虫、水泡、跑马等病。

  在预防方面主要抓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鱼塘经常清理和消毒;注意水温变化和水的酸碱度、溶氧情况;放养鱼密度适中;不大量施放未经发酵的粪肥;及时清理死鱼等。

  鱼患病后,泼洒漂白粉、敌百虫、石灰水等为常见治疗方法,另根据病情制作药饵喂食。近年利用鱼黄藤、鸡嫲风、黄花丹等中草药防治草鱼三大病、鱼苗浮头亦见效果。


  1949年—1987年曲江县渔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经表25

                                                                                                                                                          单位:亩、万公斤


项目


年份

人工养殖

淡水

捕捞量

总量


项目


年份

人工养殖

淡水

捕捞量

总量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1949

2900

11.5

6

17.5

1968

16000

8

10

18

1950

2900

12.5

6.5

19

1969

16000

6.5

10

16.5

1951

2900

13.5

6.5

20

1970

18400

18.5

2

20.5

1952

6300

14.5

6.5

21

1971

18900

29.5

3.5

33

1953

8900

16.5

6.5

23

1972

21200

31.5

6

37.5

1954

8900

27.5

7

34.5

1973

20500

31

2.5

33.5

1955

12000

27

7

34

1974

19700

28.5

2

30.5

1956

12000

27

7

34

1975

19600

29

4

33

1957

12400

26

9

35

1976

16600

38

3

41

1958

12000

26.5

8

34.5

1977

19300

31.05

0.45

31.5

1959

11000

26

8

34

1978

18528

64.7

1.4

66.1

1960

19000

23.5

8

31.5

1979

18570

58.3

0.1

58.4

1961

18000

21

5.5

26.5

1980

18451

42.93

0.1

43

1962

14000

26

4.5

30.5

1981

20618

51.33

0.19

51.52

1963

24000

9.5

5

14.5

1982

22581

52.82

0.13

52.95

1964

240000

27

7

34

1983

16615

80.65

0.1

80.75

1965

23000

30

7.5

37.5

1984

23730

114.6

0.3

114.9

1966

17000

6.5

14

20.5

1986

32700

221.8

0.4

222.2

1967

15000

10

12.5

22.5

1987

34991

331.4

0.6

332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